6 寻贤不遇(下)

火神 / 著投票加入书签

无错小说网 www.wucuoxsw.com,最快更新网游之天下第一最新章节!

    div lign="ener">

    补上五月二十二号的。

    还有一更,会很晚了。打算放在十点更。

    ——

    次日一早,荀贞起来,把程偃等人叫至身边,交代了两句,吩咐他们待我出城走后,尔等便留在督邮舍里,日常习射练武,无事不得外出,更不许出去惹是生非。我长则大半月,短则小半月必归。”他这次微服行县,只准备带小任和宣康两人侍从。小任管钱,兼作护卫;宣康通文墨,路上有见闻可以由他记载下来。

    三人换了粗布麻服,各携刀剑,扮作远行的客人,荀贞、小任骑马,宣康乘车,从督邮舍的后门出去,绕过几条街,混入人流,先去了戏志才家。

    荀贞早就想来拜访戏志才了,只是因种种缘由一直未得成行。虽然如此,他和戏志才有书信来往,却是戏家在哪儿的。只是不巧,戏志才没有在家。

    他妻子出来应门答话,问过荀贞姓名后,说道拙夫昨夜未归,应是住了友人家里。”再问“友人”是谁时,她却说不上来了。荀贞心中了然,知她必是没说真话。戏志才好博戏,昨晚很可能是去哪儿赌钱了,只是她不肯在陌生人面前揭自家夫君的短,故而托言“住在友人家”云云。他往院里看了眼,见院中屋舍破旧,青苔覆墙,隐见屋内陈设亦甚是寒酸简陋。

    他也不揭穿她的假话,只令小任取出些钱,递,笑道这些钱,请收下。”

    “荀君这是何意?”

    “博戏者,胜负皆有。嬴则罢了,若是输了,备给尊夫还赌债。”

    戏妻怎会肯要!

    荀贞笑道若是别人,这钱我肯定不会留,但我与尊夫相交已久,对他知之甚深。尊夫才高八斗,随心所欲,放达不羁,非是礼教中人,像他这样的人,不是世俗礼教所能约束的。这点钱,就请收下罢。”戏志才当然不是“世俗礼教所能约束的”,想当日,荀贞与他第一次见面时,就亲耳听他说:赌输了钱被扣在垆中,还是荀彧去解救了他。

    戏妻显然也是夫君性子的,听荀贞这么说了,也就不再推辞。

    荀贞没等戏志才,见戏妻收下了钱,也就辞别离去,临走前说我有要事,需要远行,等了,再来造访尊夫。”出了里门,到了街上后,宣康说道荀君,我见你与郡功曹钟君及别的士子交往时,都是彬彬君子,对这个戏志才,你却不遵礼教,贸然留钱?”

    “叔业,你没读过《论语》么?”

    “康年十五,束发受学。最早学的就是《孝经》、《论语》。”

    “《论语》乡党篇里第一句话说的?”

    《论语》是每个士子都要学的,宣康十五六时就能把这本书倒背如流,想都不想,即接口背诵道‘孔子於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

    “何意也?”

    “是说夫子在本乡的地方上温和恭敬,像是不会的样子,但他在宗庙里、朝廷上却很善於言辞,只是说得比较谨慎。”

    “下一句呢?”

    “‘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誾誾如也。君在,踧踖如也,与与如也’。”

    “又何意也?”

    “夫子上朝,在国君还没来时,同下大夫温和快乐,侃侃而谈;和上大夫正直公正,直言诤辩。国君来了,则是一副恭敬而不心中安的样子,但又仪态适中。”

    “夫子为何在乡、在朝,在不同的场合,在面对不同的人时,他的言谈举止、容貌神态都不一样呢?”

    “这,……。”宣康想了想,记起了当时老师的解释,答道,“乡党者,亲近私下人也,有的还是长辈,当温和恭敬。宗庙、朝堂,国家公事也,当勇敢直言。下大夫、上大夫名望德行不同,也应区分对待。君父为天,在君主的面前,应该恭敬不失礼。”

    “和不同的人相交,本就应该用不同的态度。郡功曹是儒雅君子,我用君子的方法与他相交。戏君放达不羁,我虽是个俗人,但也应该勉强用不拘束礼节的态度与他相交。”

    荀康恍然大悟,对荀贞非常佩服,说道今闻君言,方知夫子本意。”

    荀贞一笑,心道其实说这么多,简单十个字就能概括:‘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

    “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说来简单,做起来难,至少你得了解对方,才能有的放矢;又其次,在有的放矢时还得诚恳老实,如发自肺腑。只有这样,才能像光武皇帝那样使人感叹“萧王推赤心置人腹中”,才能让对方顿起“生我者父母,知我者某某也”的知己之感,最终才能“哄”得对方“安得不投死乎”?

    这套本领,荀贞其实还未练成,尚在“摸索学习”之中。他在西乡一两年,交际面积扩大,轻侠、士子、乡民、豪强、上官、下属,各色人等都接触了不少,今又被任为督邮,以后接触到的人肯定会更多,只要肯学、肯揣摩,慢慢地练习,总有大功告成、学会学成的那一天。

    ……

    颍川郡之所得名是来自颍水。

    颍水是豫州最长的几条河之一,源自颍川郡最西北的轮氏县,先向东流经阳城,再折向东南过阳翟、颍阳、临颍诸县,入汝南郡,再入扬州刺史部,汇入淮河,贯穿了颍川、汝南两郡。

    荀贞此次微服行县,就打算先沿着这条河溯流而上,行过阳城、轮氏两县后,再顺着郡界转下、往回走,行郏县、父城、昆阳、舞阳诸县,再北上,行襄城、颍阳县,最后返回阳翟。

    阳翟在颍水南岸。出了城外,三人沿河而上。

    清河如练,碧波荡漾,堤岸年久失修,时见坍塌。两边的河堤与河床间各有一两丈的距离,其间灌木丛生,野花杂草,蜂蝶成群。暖风一吹,花香、水意纷沓而来。

    驱马缓行在岸边的树荫下,荀贞叹道这河堤已有十来年没修了吧?无小说网不少字我记得上次整修河堤还是建宁年间的事儿,当时皇帝刚登基不久,转眼至今已十来年了。还好这些年来,咱们郡的雨水都不大,这颍水也不是很宽,才总算没有出现过水害啊!”

    宣康从没远游过,这自跟了荀贞,又是第一次去阳翟,又是第一次准备环游郡北诸县,很兴奋。不过,他对颍水和河堤没兴趣,他的心思已经飞到了他们将要抵达的第一个目的地——阳城。他问道荀君,阳城离阳翟多远啊?”

    “也不是很远,七八十里。”

    “我读史时,见说陈胜是阳城人,就是这个阳城么?”

    他问这个问题时,满脸的好奇。荀贞笑了笑,不再说河堤之事,说道前秦时,地名‘阳城’者甚多。咱们颍川有个阳城,汝南郡也有个阳城。南阳郡之堵阳在前秦亦名阳城。陈胜应是南阳阳城、即今南阳堵阳人,而非咱们颍川阳城人。”

    “噢?为何?荀君为何如此肯定?”

    “陈胜是楚人。咱们颍川郡的这个阳城本周之颍邑,战国初,属郑,谓之阳城。后,由郑入韩,再由韩入秦,从未属过楚。陈胜可能会是咱们颍川阳城人呢?”

    宣康眼珠转了转,问道为何不能是汝南阳城呢?”

    “汝南阳城在战国时虽应为楚地,但在当时此地不是县,很可能只是一个乡或亭。”

    “荀君怎知?”

    荀贞耐心地解释道前汉初年封诸王侯国,当时受封在阳城的阳城侯国辖下只有千余户。岂有一县只有千户民的?设而想之,此地在战国时定非为县,凡史载‘某人,某地人也’之所谓‘某地’,通例皆为县名,不指乡、亭名。是以,陈胜也不可能是汝南阳城人。……,而南阳阳城在战国时既属楚国,为楚地,又且是一个县,陈胜的家只能是在这个阳城。”

    宣康打破沙锅问到底汝南阳城可能是乡、亭,那荀君又怎知这南阳阳城不是乡、亭?”

    “你曹相国么?”

    “曹参?”

    “对。秦末,曹相国曾和秦将战於阳城郭东,陷阵,取宛,尽定南阳郡。既然是‘战於阳城郭东’,有城郭的岂会是乡、亭?”

    宣康心服口服,敬佩地说道荀君,你真博学。”

    “我算博学!这些,我也都是听我仲兄讲的。”

    宣康年轻,喜谈兵事,顺着荀贞适才说的“曹参尽定南阳郡”,不觉展开了想象的翅膀,神往说道‘陷阵,取宛,尽定南阳郡’,唉,也不知是怎样的风采。”

    荀贞扬起马鞭,笑指颍水,说道南阳、颍川位处中夏,乃天下之枢,虽险不及关中,守不及江南,战不如河北,然中天下而立,用之得当,足以经营四方。是故有云:得中原者得天下。……,且就不说南阳,只说这一条颍水,自古就是用兵之地啊!”

    宣康转目河上。

    此时,他们离城已远,河对岸良田沃野,里聚处处。沿岸有很多妇人临河漂衣,成群结队的孩子玩耍戏水。两个乡野少年一个猛子扎到水下,半晌不见动静,直引得观者惊呼出声了,方才从河中间露出头来。

    宣康略作回忆,想起了曾读过的一段书《传》上说:襄公十年,晋帅诸侯伐郑,楚救郑。晋楚‘夹颍而军’。郑人晚上渡过颍水,‘与楚人盟’。荀君,你刚才说咱们颍川的这个阳城在战国时曾经属郑,那么,《传》中所说的这个郑人宵渡颍水,与楚人盟,应是在阳城附近?”

    “不是在阳城,而是就在阳翟北边,就在河对岸的某地。”

    “荀君又是怎知的?”

    “《传》云:‘诸侯之师还郑而南,至於阳陵,楚师不退’。诸侯军绕过郑国,到达阳陵,楚军不退。晋人不愿撤军,因继续前行,终於楚师‘夹颍而军’。这个‘阳陵’,……。”荀贞转首回顾,扬鞭动后指,“……,就在阳翟与颍阴间。因,郑人宵渡颍水之处就在阳翟附近。”

    宣康佩服得五体投地,说道荀君,读史时,我最愁的就是不知地理。看着一个个地名,不是哪里。……,荀君,你是书中的那些地方都是在哪儿呢?”

    这就是有名师和没有名师的区别了。荀贞笑道我仲兄家中有一地图,上边记得有先秦之古地名。读史若有不解处,一观地图便知究竟。”宣康羡慕之极。荀贞说道你若想看,等咱们行完县后,我可以去求仲兄,借来给你观看。”宣康喜道那可真是太好了!”

    他和宣康谈论古事,小任虽不懂,但听他侃侃而谈,见宣康面现钦服之色,也是与有荣焉。

    荀贞这次行县,明面上对阴修、钟繇、荀彧等说的是“采风问谣”,实际上还有个更重要的目的,即欲借此机会,遍览郡北诸县之山川地理,城池防御,以及人口多寡、民之贫富,并及各地百姓信奉太平道的情况,以做到心中有数,免得等黄巾起事后,眼前一抹黑,想跑都不往哪儿跑。同时,也可以借此机会将从史书上读来的那些战事拿出来,与实地相结合,再与兵法相结合,从中吸取其经验,分析其得失。

    这也是为他乐於和宣康谈论这些。

    是 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