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6章 一批重器

九年尘 / 著投票加入书签

无错小说网 www.wucuoxsw.com,最快更新天下珍玩最新章节!

    打开之后,却现里面嵌着一个长方小木盒。

    这个唐易和冯青山有心理准备,因为必然是嵌入紧密的东西,不然拿着晃荡就感觉到了。

    这个木盒是普通的桐木,都知道桐木偏轻,所以没什么分量。这青花镇尺是后接合的,不是入窑烧的,所以木盒完好无损。不然烧窑的高温一千多度,早就化成灰了。

    不过,这个木盒很小,而且找不到盖儿,更像是一根木条。

    冯青山拿着木条,仔细看了看,终于在中间找到了一条缝隙,“看来也是粘起来的。还得撬。”

    这个不难,冯青山拿一把小刀很小心地撬开了。

    结果,里面居然只有一卷信纸!

    打开,平铺,大约有七八张,上面写满了蝇头小楷。信纸的样式是民国时候的,虽然写在信纸上,但是却不是一封信,而是一些类似心得的论述。

    正是关于元青花。

    唐易和冯青山对视一眼,看了第一页的论述,立马去看最后一页,果然有落款,写的是“守白记传”

    两人想了想,也没想出有叫“守白”的民国人物。而且,没有姓氏,这两个字又很普通,重名的肯定有,所以基本 也没法查。所以,两人便又从头开始看内容。

    这第一句是:元代制瓷,窑口亦多,参差不齐,统称元瓷,釉里青之器,前人记述者寡。

    这釉里青,指的就是青花。

    接下来,通篇都是在说元青花。

    从元末的一些文人笔记开始,说当时士大夫阶层,喜欢的都是宋代的名窑,什么定窑哥窑,还有瓷都的御窑,也就是枢府器。甚至当时有人摆宴,用了不少青花器,为宾客所偷笑,第二天,他的一个好友还送来了一些金银的食器、酒器。

    可见,当时元青花在上层眼中的地位,还不如金银器呢。

    但是现在,一件鬼谷子元青花大罐,顶多十斤八斤的,拍卖价能买将近一吨黄金!

    接着,他指出,元代的疆域广阔,所以元代青花当时大量贸易到西亚,同时根据他所知道的,就是在非洲的埃及,也曾出土过大量元青花碎片。

    一开始,很多外销的元青花,其实属于订制,就是西亚的国家派人带着青料过来,和华夏的工匠商量一番,然后定制、样子。做好了再带走。这也是苏麻离青这种波斯青料为何能来到华夏的原因。

    这个,有点儿像代工,好似国外的品牌,在华夏有加工厂。

    正是因为苏麻离青来到华夏,开启了元青花的大展。除了外销瓷,瓷都窑厂的工匠们利用这种漂亮的蓝色钴料又制作了很多订制之外的器型。甚至有高级画工,开始用这种钴料作画,出现了一批画片儿精美繁复的青花器。

    但是到了明清,元青花依然不受重视。

    这个论述的人认为,元青花之所以被研究的少,最开始应该和朱元璋有关系。他视元朝为“胡虏当朝”,所以元代时期所产出的青花器,起码明代的朝廷和宫内是很少收藏的。

    哪怕元朝后期,瓷都已被朱元璋控制,不少元青花其实已经不是元代的朝廷督造。

    同时,里面还记述了一件事儿,从这件事儿可以看出,这个人起码在上个世纪2o年代还健在。

    说当时有一个华侨,从一所寺院里买了一对半米多高的青花云龙象耳瓶,瓶肩上有一段文字,大体是祈求平安之类的,但是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年代落款,落的是“至正十一年”。

    有意思的是,这个人把这一对元青花云龙象耳瓶带到琉璃厂去卖,结果当时的很多古董商判定为赝品!

    这件事儿,唐易是知道的,其他资料也有记载。民国时候,元青花哪有现在的风光?很多古董商根本就不认识,宋代的五大名窑,明清的官窑,才是古玩行里瓷器的热点。

    这对瓷瓶传承有序,后来流转出国门,被英国英国大维德基金会收藏。到了195o年,有个美国人对这一对青花云龙象耳瓶开始研究,提出了一个后来相当著名的观点,就是“至正型”元青花。此后,华夏对于元青花的研究,才开始重视起来。

    后面的这些事儿,这个论述的人肯定是不知道了。不过,他在民国年间,能对元青花有这么多的研究,可算是很了不得了。

    同时,这个人还提出了很多元青花的鉴定要点。

    比如看底。因为元青花底部通常是不上釉的,所以直接能看到瓷胎,元青花的瓷胎是灰色的,不是细白的颜色,因为是混合瓷土,不似明清官窑很多都是细腻单一的高岭土。

    比如重量。正因为元青花的瓷胎是混合的瓷土,所以相对质地疏松,高温烧制、水分流失之后,分量很轻。一个看起来不小的东西,拎在手上有感觉上的落差。

    比如画工。他提出,元青花的艺术价值,以带人物画片为最好最少,其次是龙纹,再次是花卉纹等纹路。

    其中龙纹也有鉴定要点,龙头小,龙身细,没有五爪龙,只有三爪四爪。而且一件器型上不会有双龙,通常都是“一龙赶珠”,就是一条龙,一颗宝珠,仿佛追赶的样子。

    “这几张纸,简直把元青花研究透了!”看到这里,唐易叹了一句,顺带翻开了带落款的最后一张纸。

    这张纸上,不再有论述的内容。但是唐易和冯青山都屏住了呼吸!

    “能识此青花镇尺者,眼力必佳,识破修复之机,尤甚。所藏诸器,留之所慰。”

    这个人居然收藏过一批元青花,而且藏了起来!

    当时,他6续收藏了一批元青花,因为时人不重视,所以都不贵。但是他断定,这些精美大气的元青花器,必然有绽放光彩的一天!

    放到现在,这可是一批重器!

    “我说呢!”冯青山叹道,“要是只是论述,没必要这么小心地封在一个青花镇尺里面!原来关键在这里!”

    唐易心里也是一颤。居然会有这个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