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3章 治大国如烹小鲜

爱玩的逗逗 / 著投票加入书签

无错小说网 www.wucuoxsw.com,最快更新大唐:落魄皇子,李二偷听我心声最新章节!

    可以这么说,在中国历史上,李世民无论是出身,性格,还是军政能力,都是历朝历代帝王的楷模。

    后世不少帝王都曾表示对李世民的敬佩叹服。

    李世民更是中国传统士大夫心中完美帝王的象征!

    但此时此刻,李世民还是被李佑的阴阳怪气气得不轻。

    要知道,嘲讽一个人最好的方式不是别的,就是拿他最引以为傲的地方下手。

    李世民愈发觉得自己优待功臣的政策有问题。

    李世民正值壮年,雄心勃勃,还没到养老的时候。

    这些昔日跟他南征北战的老兄弟已经完全跟不上节奏了。

    现在李世民有些理解他以前一直看不起的刘邦了。

    刘邦要想坐稳江山,还就得拿这些功臣开刀。

    除非刘邦愿意当一个傀儡皇帝。

    李世民也逐渐感受到来自这些功臣的掣肘。

    打天下的时候,李世民是团队的核心,他们的利益是一致的。

    但坐天下之时,李世民自动脱离了团队,成为国家共主。

    李世民维护的是皇室的利益,是国家的利益。

    这些功臣都有自己的小集团和家族利益。

    当帝国建立的时候,某种程度上,李世民和他们的利益开始冲突了。

    李世民在乎帝国的利益,想做“千古一帝”,但这些功臣可不在乎。

    他们在乎的是他们一家一族的利益。

    而那些世家大族更是如此,改朝换代,民不聊生,关他们屁事。

    只要家族能够永远富贵下去,今日做隋朝的纯臣,明日做大唐的孝子,又有何不可呢?

    最典型的就是山东孔家了。

    顶着孔老夫子的招牌,孔家可以延续两千多年的富贵。

    若是孔子泉下有知,估计会从坟里爬出来干死这帮孝子贤孙。

    李家本身就是关陇大族的一员,当然明白这些人的心理。

    李世民还很清楚隋炀帝死于非命的原因。

    在李世民看来,杨广绝不是如传言那般死于昏庸无道。

    相反,李世民心底其实还很佩服这位雄才大略的前朝帝王。

    李世民甚至暗中揣度,杨广可能是故意把关陇贵族数十万精锐送到辽东这个“血肉磨盘”。

    或许只有这些人都死了,杨广才能放心地坐上那个位子。

    实际上,杨广的军事能力是很强的。

    隋军在征高句丽之前百战百胜,亲征灭掉吐谷浑,也几乎将突厥打得灭亡。

    可征高句丽,死伤了几十万军队,最后却连一个小国的根基都未伤到,是杨广不懂军事吗?

    平南之战是他指挥,开皇二十年的突厥之战是他指挥,灭掉吐谷浑都是他指挥,他怎么可能不懂军事?

    站在李世民的角度,他觉得杨广三征高句丽,恰恰不是因为杨广混昏庸无道。

    而是杨广的雄才大略太过了,他的野心实在太大了。

    杨广居然把两个重大的战略意图,放在一次军事行动里。

    却没有考虑到这场冒险一旦失利的后果!

    俗话说“收益越大,风险越大”。

    杨广如此冒险,野心如此之大,活该隋朝灭亡。

    古人云“治大国如烹小鲜”,治国不是赌博。

    作为一个君王,杨广太没有耐性了。

    说到底,杨广想把关陇贵族控制的北方军队全部葬送。

    然后调南方之军北上,将关陇贵族势力彻底打残,另外也能拖死高句丽,把两个威胁都解除。

    事实证明,杨广通过三征高句丽,极大的削弱了关陇贵族的力量。

    当然,这是李世民后来分析到的一些蛛丝马迹。

    至于杨广是否有这样的心理,李世民不得而知。

    但李世民可以肯定的是,杨广绝对是玩脱了!

    有两个因素完全是超出杨广意料的。

    其一是国内的农民造反,声势浩大。

    其二就是高句丽比他想象的要强大得多。

    对高句丽作战,不仅没有消除这个游离在中原之外的王朝,而且关陇门阀的损失也远超预料。

    最关键的是,战败了!

    可以说,高句丽绝对是导致隋朝灭亡的导火索。

    而隋朝三征高句丽失败,更加助长了高句丽的狼子野心。

    在大臣们看来是一场“贼匪抢劫”,而在李世民看来就是高句丽的一次试探。

    未来,高句丽会通过这些方式不断试探大唐的底线,探查帝国的虚实。

    直到高句丽有胆子发动一场战争!

    可惜,李佑不能听到李世民的心声。

    如果李佑能听到李世民的想法,李佑估计会更加佩服这位千古一帝。

    没错,整整一千年后,高句丽没做成的事,由另一个起于辽东的势力完成了!

    “野猪皮”与高句丽同样的臣属身份,同样起于辽东,同样的野心勃勃,妄图染指中原,窃据神器。

    而“野猪皮”就是通过这样的不断试探,最终看出了大明王朝的虚弱。

    最后占据“天时、地利、人和”,灭了中原王朝。

    而高句丽注定没有这样的好运了。

    此时的儒家,可不是后世只会“窝里横”的腐儒。

    汉儒的豪迈不远,这时候的士大夫,腰间佩戴的利剑可不是装饰品。

    更重要的是,前有隋炀帝,后有唐太宗。

    这两位是铁了心的要干死高句丽的。

    在真实的历史上,李世民征高句丽是失败了。

    但没过多少年,他的儿子李治完成了灭亡高句丽的历史使命。

    从此,高句丽在中原王朝面前再也没有站起来,直到现在。

    所以,李世民特地把高句丽拿出来讨论,绝对不是一时之意,而是早有谋算的。

    会场上的氛围愈发诡异了,就连李世民都感受到了。

    但他就是不说话。

    房玄龄瞥了一眼皇帝,心中叹息。

    这个时侯,他的压力很大。

    作为帝国的左丞相,他必须要站出来缓和一下气氛。

    杜如晦则想到更多,他是一个职业政客,尤其擅长见风使舵。

    但如果杜如晦只会见风使舵,他就不可能达到今天的高位。

    杜如晦最厉害的,还是他敏锐的政治嗅觉。

    他敏锐地意识到,李世民内心深处对自己等人的不满。

    这不满之中有很多东西。

    杜如晦一时还琢磨不透,但其中有一点是很明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