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三章 廷推(1)

要离刺荆轲 / 著投票加入书签

无错小说网 www.wucuoxsw.com,最快更新我在现代留过学最新章节!

    紫宸殿上,短暂的平静过后。

    吕公著就已经阴沉着脸,低着头出列,持芴拜道:“尚书右仆射臣公著,乞奏举大臣。”

    “可!”

    吕公著现在感觉,自己喉咙里,好像塞了一只苍蝇一样。

    他自然看的出韩绛的用意。

    人家是明牌了。

    作为一个最不可能推荐吕惠卿的人,韩绛一旦真的在致仕前推荐吕惠卿。

    那么,没有人能阻止吕惠卿回朝。

    为什么?

    人家都外举不避仇了,你们这些宰执还斤斤计较,到底有没有把国家社稷,天下大事放在心上?

    官家怎么信任他们?

    失去信任的宰执,不可能再留在朝堂上。

    可吕惠卿倘若回朝……

    把他安置在那里?

    东府?西府?

    好像那里都不合适。

    放他进东府,即使只是出任门下侍郎,吕惠卿也足以搅的整个东府上下都不得安生。

    让他进西府,就更别说了。

    等着他去搞事吧!

    熙宁时,他在东府搞出了手实法,以一己之力,让韩绛、冯京、曾布等一众大臣跟着他一起出知地方。

    如今,他在河东已经展现了自己的军事才华。

    他到了西府,搞不好,会掀起将兵法后的新一轮大宋军改。

    他在河东所作所为,就有那么一点意思了。

    营田弓箭手、打草谷、主动进攻,定期清扫外围。

    他到了西府,肯定会将他的这些战法和经验推广下去。

    到时候,好不容易得来的和平恐怕就要一朝尽丧。

    沿边烽火再起,天下黎庶何辜?!

    所以,吕公著现在恶心坏了。

    “老夫必须和王介甫谈谈!”吕公著想着。

    这个世界上,若说有什么人,能让吕惠卿乖乖听话,安分守己?

    那就只能是王安石。

    想到这里,吕公著就又叹息了一声。

    因为他现在想和王安石谈话,只能通过吕希哲那个不孝子。

    而这是他一直避免做的事情。

    因为一旦这个口子开了,往后吕希哲会越发的有恃无恐。

    可现在,为了国事,他只能委曲求全。

    带着这样的心情,吕公著低着头,说道:“臣举荐,朝议大夫、龙图阁直学士、御史中丞李常;常为人清正,天下知名,曾为先帝潜邸大臣,历任地方州郡,足可堪国家宰辅之才!”

    “此外,朝奉大夫、龙图阁待制、兵部尚书吕大防,大防为人谦和,学识渊博,为政宽和,大防又为陛下经筵近臣,备位左右,可堪宰执。”

    “翰林学士、龙图阁学士、集英殿侍讲范纯仁,亦可堪大任,纯仁,故范文正公子也,陛下左右近臣,才学渊博,为政有声,实可堪宰执。”

    吕公著几乎是一口气将自己的推荐人选说完。

    真的有些难为他了。

    毕竟,不是什么人都能在强忍着恶心的情况下,还能中气十足的推荐着一个个大臣。

    只能说,没办法啊!

    ……

    吕公著之后,司马光、张璪陆续上前荐举。

    司马光推荐的人选,和吕公著差不多。

    除了将李常换成了工部尚书王存外,没什么变化。

    王存,是庆历六年的进士,也是旧党在朝中的代言人。

    熙宁变法时,强烈反对,但因为和王安石旧时关系不错,所以两人虽是政敌,但属于那种君子和而不同的政敌。

    王安石在朝时,没有为难他。

    但也没有提拔他。

    直到王安石辞相后,他才开始逐渐起势,元丰以来,历任国史编修、修起居注,右正言、翰林学士知制诰、权知开封府。

    元丰八年,进枢密直学士,为兵部尚书。

    赵煦即位后,改工部尚书,寄禄官升为朝议大夫。

    但这个人有大缺点——他严重缺乏地方州郡和路一级的履历。

    他除了早年曾在地方为官外,一直在中枢。

    虽然当过一年多的权知开封府,也做了一些事情。

    但这并不能弥补他资序上的缺点。

    所以希望渺茫。

    中书侍郎张璪,则没有出乎赵煦意料的,推荐了吏部尚书曾孝宽以及礼部尚书韩忠彦。

    这完全符合他的人设。

    在大事上,骑墙看风向,实在不行,就选一个不会得罪任何人,也不会有任何风险的选择。

    所以,这个张璪才会成为赵煦上上辈子,旧党撬动新党内斗的抓手——另外一个是已经出知苏州的韩缜。

    赵煦在听了张璪的推荐后,就意味深长的笑了一声。

    “这张邃明啊……”赵煦在心中摇头:“与乃祖张洎一样,都是蛇首两端之人。”

    这是张家人的常态了。

    乃祖张洎是这个样子,张璪还是这个样子。

    想当年,苏大胡子和张璪可谓是至交好友。

    就差斩鸡头结拜了。

    然而,乌台诗案中,对苏大胡子最狠不是李定,而是时任知谏院的张璪。

    那架势,都恨不得要将苏大胡子处死,拿他的脑袋祭旗了。

    反倒是,和苏轼关系渐渐疏远,甚至可能有了些小矛盾的章惇,不断为苏轼开脱。

    过去被苏轼天天骂的王安石也极力营救。

    而等到赵煦的上上辈子,元祐时代,还是这个家伙,在旧党上台后,就开始拼命靠拢,想要纳投名状,却没有想到别人根本不要他。

    利用完了,就直接给他扣了无数顶帽子,赶出了汴京。

    如今,这家伙也是一般。

    看到韩绛回朝后,深受信任,立刻就靠拢过去。

    这一年来,其在韩绛门下,做事勤勉,无论是役法检讨,还是青苗法检讨、罢废保马法、市易法,他都冲在前面,利用着自己熟悉新法的优势,协助着韩绛,做了许多事情。

    总算是洗白了一些。

    赵煦本来都以为他已经改邪归正了。

    现在看来,张璪依然是那个张璪。

    只能说是性格决定命运吧!

    就是可惜了,苏轼写给他的那篇《稼说》,更可惜的是,那篇苏轼亲笔所写的文章,据说是用了草书而就,文学鉴赏价值极高。

    但却被张璪在乌台诗案的时候,亲自烧毁。

    若能保存下来,足可传世。

    千年后甚至足可成为一个国家级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想到这里,赵煦就忽然想起了,他在上上辈子听说的一些传说。

    貌似在元丰八年二月末,那个立储最关键也最危险的时候。

    蔡确和章惇在都堂令厅之上,对王珪发难的时候。

    传说是这么说的‘时宰臣韩缜、安焘、李清臣、张璪皆默然不语’。

    逼得章惇跳起来,直接喊出了那句话:‘言之则是从,不从则与公偕死!’。

    于是王珪被逼无奈,只能说出那句话:上自有子,何复议之?

    传说中,其他宰臣当时都没有表态。

    虽然说吧,这历史宜粗不宜细。

    虽然说吧,政治人物论迹不论心。

    但赵煦其实心里面一直有些不舒服的。

    朕就这么差劲?

    卿等竟不肯为朕说一句公道话?

    皇考待卿等就这么差?

    临到头了,卿等尽皆沉默了?

    所以,也就不要怪,赵煦上上辈子亲政后,几乎是盲信章惇了。

    如今,看着张璪再次不粘锅。

    赵煦难免勾起了内心的一些情绪。

    “这张璪也该出知了。”赵煦在心中说着。

    明年之后,都堂上的位子可能有点挤。

    所以啊,只能麻烦有些立场不坚定的墙头草让让位置了。

    毕竟,忠诚不绝对,就是绝对不忠诚。

    东府宰执推荐完了,就是西府的两位执政。

    李清臣,推荐的人是翰林学士承旨邓润甫。

    他和邓润甫关系一直不错,两人一直也都是新党中的调和派。

    安焘则和赵煦所知道的一样,推荐了户部尚书曾布。

    几乎所有人选,都在预测之中。

    等到宰执们各自上奏完毕,候任执政的名单,也随之出炉。

    总的来说,新党、旧党,势均力敌。

    这也符合现在朝堂上的格局。

    剩下的就是投票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