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错小说网 www.wucuoxsw.com,最快更新时空过客4251最新章节!
(十分钟后再看)
第二天,周一,一大早醒来的师生们,按照以往的习惯,开始在铁厂的操场上进行着早操。
所谓的早操,其实就是后世常见的跑操而已,程刚当初上高中的时候就深有体会,不同班级排成一个个队伍,然后围着操场绕圈子。
与后世不同的地方在于,首先没得背景音乐,只有更加响亮的口号声,这倒不算是遗憾。
其次场地的档次也差了太多,都没完全平整好的煤渣跑道,不仅地面高地起伏,大队伍跑起来的时候,还总会扬起一阵黑蒙蒙的灰尘。
这个就没得办法了,整片铁厂都是新开辟的荒地,在赣南这块地方,能找出一块平地出来已经非常不容易了,后续的地面平整现在根本没得那个劳力。
至于煤渣跑道的扬灰,整个20世纪都不一定能全部解决的问题,就没必要强求了,凑合着来吧,学院那边还没得这么大一块场地呢。
从嘹亮的口号声来看,很明显师生们都没有在意这些,这时工人们也开始起床准备上工了,在工厂干部的带领下,他们也很快加入了跑操的队伍。
随着人数的增加,操场上扬起的灰尘也更加稠密起来,不过依旧可以分辨出工人还有学员们的差别。
队列最为整齐的还是要数一部分工人组,他们中大多是由战士转置过来的,多少保留了些原有的习惯。
其次就是军事学员了,年龄虽然普遍偏小,但论起气势来毫不逊色于前者。
至于剩下的那些,毕竟在日常训练上卡得没有那么严格,所以难免稀松了些。
这点在跑操时间上也可以看得出来,非军事学员在跑了一阵后就被带到旁边做些简单的放松运动,又过了好一阵整个队伍方才停下来。
不过相比于后世的标准,现在的这点锻炼量只能说是小儿科了,顶多相当于普通高中的跑操水平。
这并不是说同志们的体能就有多差,背后实在是有一个不得已的烦恼,那就是鞋子。
限于原料来源,现在红军主流的鞋子,还是以草鞋为主,只是在生产过程之中引入了机械化加工,又重新设计了一番,使得这些鞋子有了更高的耐久度。
主要办法就是在受力位置添加更高强度的材料—如麻绳、帆布等,然后在鞋底上用铁铆固定上几块橡胶片(就着还得省着来,乃至循环利用)。
这样生产出来的鞋子,相比于原本的纯手工打造要高级得多,至少战士们不用每天花上大量时间来打草鞋,训练、行军、打仗的时候,还得整天担心鞋子拖后腿。
尤其是加了一层充当鞋垫的帆布片之后,战士们因为长期穿戴草鞋带来的脚步磨损溃烂问题,得到了大幅度的缓解。
而在成本上也属于可以接受的范畴,除去没法获得的橡胶之外,其他基本能做到就地取材,加工难度也不高,大部分工序还是在乡亲们家中进行的。
最主要的是,这种鞋子不会太过于依赖程刚的援助,他只要带来预制好的橡胶块,由着这边处理即可,即便没得橡胶,也可以使用皮革替代,乃至干脆省去,只是耐久度就得低上不少。
更进一步说,就像是程刚带来的大部分产业一样,这种制鞋业最大的优点,正是在于其普遍的可推广性和易上手性,在效率和质量上能够稍微地强过于原始的手工制作。
从更专业的角度出发,这种生产方式类似于手工业生产合作小组,只不过最后由红军的工厂进行统筹安排。
当然了,土洋结合的草鞋相比于解放鞋一类的胶鞋,到底还是不能比的,倒是有些类似于非洲黑蜀黍流行的轮胎鞋,勉强解决了最基本的需要。
即便是这样,考虑到现在近万的正规军,已经快要达到同等水平的地方武装,再加上各地的行政、老师、学生等人员,目前的鞋子产量仍显得尤为不足。
后世的遍布的硬化路面,发达的交通网络,以及先进的制鞋工艺已经让大家忽略了鞋子还有磨损这一回事,大部分人的鞋都是用了两三年鞋底花纹还没啥变化,就因为各种原因被弃之不用了。
但是这时不行,根据统计,以红军主力水平的训练量,现有的新鞋基本撑不过三个月,这还是估计到粮食消耗和战士基础,没有继续加大强度的情况。
如果按照后世解放军的训练办法,那么别说三个月,三星期都不一定能撑得住。
但不管怎么说,好歹是构建了一个初步的内循环网络,粮食、军械、服装等后勤领域,可以稳定地供应军队的发展,而不用担心过一阵外援没了整体水平就直线拉胯。
后者的例子实在不要太多,以果党买办的习性,传说中装备精良的遭殃军,在抗战时被切断进口物资来源之后,现有装备迅速老化,很快就退回了农业社会的水平,皮鞋转眼就变成了草鞋,这样的教训不可以不牢记。
话再扯回来,以现在根据地的处境,说白了还是先军政策,一切资源向军队倾斜,所以哪怕是一贯待遇不错的学生们,很多必需品也得省着使用。
活动完筋骨之后,大家又跟着在草棚搭建的食堂吃了顿早饭,带队老师和工厂的同志做了些简单的客套,便准备回去了。
对于学院师生的离开,工人们也颇为不舍,当然这并不是休息一天后又得上班的缘故,主要是这些学生给他们带来了颇为难得的娱乐活动。
九堡所处的位置,附近就只有几处偏僻的村庄,大家的生活范围大半年来都不得不局限于这片新开辟的厂园之中,虽然也有些工厂组织的娱乐活动,但久而久之,还是难免少了点新意。
所以像是昨天这种参观日,不仅是学生们进行实地学习的机会,到了夜里,前来参观的团队肯定都准备一次联欢会,进行简单的才艺表演,算是一种变相的宣传慰问。
这样的生活,无论是对于刚刚从农民转变而来的新工人,还是对于有过旧工厂经历的老工人,都是充满着难得趣味。
人除了必要的物质需求,其实还有着强大的精神需求,甚至在某些时候后者还要重要得多。
大部分人都能够认识到,必须给战士和工人们吃上饭,这样他们才有战斗和工作的动力,但对于他们的精神需要,就不一定会有多重视了。
物质和精神、先进和落后、富有和贫瘠,就在这片土地上不断混杂交织,未来到底会散发怎样的光芒,谁也没法预料。
走在前不久才刚刚完工的马路上,学生们兴奋地讨论着昨天的见闻,这一话题从前一天晚上开始就没有停过,但大家依旧是乐此不疲。
无论是新鲜出炉的赤红铁水,还是各式各样的加工工序,又或是锃光发亮的崭新农具,都是大部分人前所未见的场面。
最主要的是,这样的制造背后,超出众人想象的产量更是让这些新生们感受到了工业化的魅力。
他们基本没有去过大城市,不知道那些大型工厂到底有着多么恐怖的生产力,但是相较于他们曾经见识过的农村手工作坊,眼前的生产方式无疑是强大和先进的代表。
在老师的引导之下,军事学员坚定了保卫根据地的信念,工业学员决心建造更多更大的工厂,政工学员也在考虑如何将这些先进的理念向更广阔的地区推广。
又是过了三个多小时,当他们赶到锐京的时候已经快到中午,上午的课程早已调整过了,距离午饭又还有一段时间,老师便把大家带到了城南的这片工地上来。
从东北流向西南的壬田河,弯弯曲曲地在这里穿过,河边有一块草地,稍加修整就成了很好的训练场,之前的炮兵实训正是在这里进行。
不过现在这里已经成了一片热闹非凡的工地,秋收之后的数月都可以算作是农闲时分,所以可以看到大量的干部、战士、农民在这里穿梭不停,甚至如果仔细的话,已经能够看出不少建筑的雏形。
工厂、学校、宿舍、礼堂,站在北边的一处山坡上,同学们叽叽喳喳地争论着各处工地未来到底会是怎样的用途。
而在河边,一条宽阔犹如小河的灰白色水渠,更是吸引了众人的不少目光,虽然还没有开始放水,但如此庞大的混凝土建筑体,依旧让人心神驰往。
这算是工地上第一处使用土制水泥制造的人工建筑,总长不到一千米,水头高差也就两三米,却可以在未来提供整片基地源源不绝的电力。
这就是孩子们眼中的工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