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错小说网 www.wucuoxsw.com,最快更新大明寿宁侯最新章节!
“那又如何?”仙游公主一听到洛雨荷三个字,便发自内心地不满,“你以为我在流鬼国是游山玩水去了?我跟你讲,那边的形势错综复杂,远比你想象中要严重的多!”
张鹤龄一听,顿时来了兴致,问道:“究竟是怎么回事?”
“当时,纳兰永振已经带人在流鬼国最南端建立了港口,并与当地的土人部落有了初步的交流……”仙游公主仰着头想了想,然后说道,“名字太多我不记得了,只记得最大的两个部落是科里亚克和楚科奇,但是,其北部的罗刹国已经逐渐在侵占流鬼国的领地,土人还都是使用石头和木棍,罗刹人已经使用火枪了,根本打不过。”
“罗刹人的势力扩张到哪里了?”
“大致上……有半个流鬼国了。”
张鹤龄心中暗道,没想到罗刹人动作还挺快的,看来,要抓紧了。
如果让罗刹人占领了堪察加半岛,再想抢回来就难了。
“自从纳兰永振带人上岛之后,对当地土人提供了很多帮助,还给了他们大量物资,再加上流鬼国曾经有过向中原朝贡的先例,他们便恳请大明可以出兵帮他们解决罗刹人之患。”
“然后……你就去了?”
张鹤龄已经隐隐猜到仙游公主做的事了,以她这种顽劣的性格,怎么可能老老实实去旅游?
“当然!”仙游公主挑了下眉毛,说道,“本公主可是代表大明皇室去支援流鬼国土人部落的,而且有圣旨在身……”
“等一会!”张鹤龄不解,问道,“你哪来的圣旨?”
“找纳兰永振写的。”
张鹤龄:……
仙游公主皱眉道:“哎呀,反正他们又不认识,装装样子罢了。”
“就算他们不认识汉字,起码知道这种级别的文书,总要有个大红章子吧?”
“有啊,用萝卜刻的。”
张鹤龄:……
“怎么,”仙游公主嗔怒道,“你还想治我欺君之罪?”
“不是,”张鹤龄满脸为难,咗着牙花子说道,“回头我给你补一份真的吧,万一人家保存下来,留给子孙后代,到时候一看是假的,多丢人啊!”
“那好吧,不过这不是重点,你先不要打岔,”仙游公主继续说道,“以科里亚克部和楚科奇部为首,众土族部落首领愿意尊大明为天朝上国,条件是我们帮助他们击退罗刹人的入侵。”
张鹤龄点点头,道:“纳兰永振这一点做得很好。”
“什么?”仙游公主不解,问道,“明明是本公主出面的好不好,这跟纳兰永振有关系关系?”
张鹤龄笑笑,道:“你若是不去,纳兰永振就不能自己用萝卜刻个章子了?就算他不敢刻,也会向朝廷上奏,朝廷权衡之下,自然会下发圣旨。”
仙游公主大为不满,道:“你的意思是,本公主只是去凑数的?”
“当然了,公主大人亲自前往,更显得我大明乃礼仪之邦,而且还记着曾经只来中原朝贡过一次的流鬼国,当地土族部落定心存感激,更容易诚心归附。”
仙游公主听完,面色这才缓和一些,说道:“你知道就好。”
“公主辛苦!”
“你记着答应过我的事,仙游女王!”
张鹤龄想了想,如果堪察加半岛能够顺利归入大明版图,把功劳算在仙游公主身上,加封个女王不过分吧?
她就是看洛雨荷当上女王,心中嫉妒而已,现在也无非是要个名分,至于其他的,并没有那么重要。
“放心吧,这件事交给我了!”
仙游公主脸上终于露出笑容,说道:“那好,等京城的事忙完了,我马上就过去。”
“还要去啊?”
张鹤龄脸色满是诧异,仙游公主上次去流鬼国是被自己骗去的,那地方冰天雪地,天寒地冻,好不容易把你接回京城来,还去干什么?
“当然,我成了女王,那里就是我的土地,各部族都将成为我的子民,我当然要过去了。”
张鹤龄无奈,只得说道:“这不是还没册封呢吗,还不算……”
“不行!”仙游公主态度很坚定,“若是现在不管,等罗刹人把地占了,把人杀了,到时候我这个女王还怎么当?”
张鹤龄想了想,人家说的也对。
“其实你不用着急,纳兰永振不是还在呢吗,他是王守仁的弟子,办事还算靠谱,眼下的事交给他去处理就是了。”
“但是他没兵啊!”仙游公主说道,“纳兰永振带去的大多是农户,建造港口,开垦荒地还可以,但是打仗就不行了,我特意把赵德龙和他带的锦衣卫留下,但是还不够,人太少了,你要尽快派兵马过去,否则,罗刹人随时可能会南下。”
张鹤龄诧异地问道:“你把赵德龙留下了?”
仙游公主点点头,道:“是啊,怎么了?”
“那谁护送你们回来的?”
“我们不用护送啊。”
“简直是胡闹!“张鹤龄皱眉道,”万一路上遇到海盗倭寇等流,怎么办?”
“你放心吧,现在海上风平浪静,就算有些小毛贼,但是,只要看到是大明的船,一般人不敢动的。”
“那也不行,凡事都有个万一,万一你们出了事,让我怎么办?”
仙游公主听到这番话,反而心中一股暖意涌来,平日里张鹤龄对她态度恭敬,从来不敢大声说话,今天真情流露,这番话还挺暖心的。
“好吧,我以后注意。”
见公主服软,张鹤龄也不好意思发脾气,便说道:“以后一定要记住,出门在外,安全第一。”
“知道了,你一个大男人,怎的这么啰嗦?”
“好吧,不说这些了,你告诉我,现在都是谁留在流鬼国,各自负责什么职务?”
“嗯……”仙游公主想了想,说道,“现在是纳兰永振负责民政事务,赵德龙负责军事,然后,娄素珍也留下了,暂时替本公主留守。”
“娄素珍?”张鹤龄很诧异,“你把她留在流鬼国了?”
“怎么了?”仙游公主警惕地说道,“她现在是本公主的贴身侍女,本公主不在的时候,要代为管事的。”
“不是,她……算了,既然你已经吩咐下去,就这样吧,我和内阁商议一下,看看接下来如何打算。”
当天晚上,靖王府张灯结彩,热闹非凡,犹如过年一般。
晚饭间,张鹤龄看着满屋子的人,特别是自己的一儿一女,心中不禁感慨,来到这个世界五年了,不经意间,已经把这里当成家了。
如果能够像现在这般,一辈子做个逍遥快活的王爷也不错,但是,弘治皇帝还在昏睡中,朝中大事还等着自己去处理呢。
毕竟弘治皇帝的病也是因自己而起,罢了,就算欠你的。
什么时候等你醒了,老子第一时间跑路,直接出海,躲得远远的,监国辅政这种活实在太累了,谁爱干谁敢,反正我是不干了!
在刘健外出的这段时间,内阁暂由谢迁带领,张鹤龄将流鬼国一事,以及自己的下一步打算说了出来,谢迁等人开始讨论这些举措的可行性。
毕竟又是一次开疆拓土的壮举,不容小觑。
李东阳率先提出疑问:“流鬼国地处极北之地,常年冰雪,不适合耕种,朝廷花费大量人力物力,是否值得?”
杨廷和说道:“我朝与罗刹人之间没有发生过直接冲突,如果增兵过去,与罗刹人的梁子算是结下了,况且那些土人部落尚处于未开化的年代,就算得到这块土地,也不见得就是什么好事。”
“不错,”谢迁说道,“太宗时期,大明版图扩张,覆盖之广,历朝历代都无与伦比,但是到了仁宣时期,不仅没有加强对外围的管理,反而主动放弃,这才有了仁宣之治,由此可见,一味地扩张也并非是件好事。”
谢迁这番话,也正是众人所担忧的,因为事实证明,一味地扩张并非就是好事。
土地历来是各个王朝重视的根本,在农耕时代,土地对于王朝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土地即财富的思维主导下,历代王朝都将开疆拓土视为王朝兴旺的根本和象征。而且,每个朝代都会把开疆拓土的皇帝视为英明之军,被后世子孙所称赞,但是,仁宗朱高炽却开始收缩大明的势力范围,到了宣宗朱瞻基,更是直接放弃了大片国土。
更难得的是,此举并没有遭到当世以及子孙的唾骂,反而成就了仁宣之治。
所以,开疆拓土并不一定就是王朝盛世。
明朝初期,朱元璋也是有相当的雄心,对外的主要方针是怀柔远人,目的是创造一个相对安稳的环境,以恢复社会的经济生产,改革元朝遗留的吏治,同时,极力修复在元朝被破坏地很厉害的宗藩体制,恢复中华宗主国地位。
不是老朱不想扩张,实在是打仗打多了,百姓不堪重负,必须休整,凡事都要讲究个循序渐进。
而到了永乐时期,明朝国力有一定恢复,加之朱棣本人雄才大略,其对外开始了大规模开拓,征安南,设交趾布政使司,这是自五代十国时期,交趾脱离中国四百年后又一次回到中原王朝的统治。
在东北地区,朱棣派心腹太监亦失哈多次带领探险队前去收服,并建立奴儿干都司招抚女真部族;在西南,其大力经营云贵,甚至在贵州建立布政使司,这是贵州历史上首次有了省级建制;在西北,设置哈密卫,并派使者通西域。
此外,朱棣更是多次御驾亲征漠北,攻打北元分裂后的鞑靼与瓦剌。先是册封瓦剌三王,使与鞑靼对立,等到瓦剌兴盛后又助鞑靼讨伐瓦剌,不使任何一方独大。
更厉害的是,朱棣还开启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航海活动——下西洋,此举大大加强了中国对东南亚地区的影响力,甚至在苏门答腊岛都设置了旧港宣慰司,这应该是古往今来,中国名义上国土所到达的最南的范围。
纵观整个永乐朝,大明在世界的威望相当高,一度达到“四夷率土归王命,都来仰大明。万邦千国皆归正,现帝庭,朝仁圣”的盛世气象。
但是,自从朱棣去世后,明朝的外交政策突然翻转了,改为全面战略收缩。
自仁宗皇帝朱高炽开始,以经济空虚为由,下令停止下西洋的行动,大明的扩张之路就此中断。
一年后宣宗皇帝朱瞻基继位,曾短暂的重启下西洋,其实就是让郑和去告诉南洋诸国,大明朝换皇帝了,给你们通知一下。从此以后,下西洋的活动再也没有过。
其次,放弃安南,因为当地叛乱不断,消耗了大批资源,宣宗皇帝直接决定放弃,废止交趾布政使司。
东北方向,放弃大规模招抚政策,奴儿干巡视工作彻底停止,成为一种虚设机构,从此以后,东北地区逐渐被女真族占领。
此外,对西北等地的交流也彻底终止,没有明朝的干预,北元势力又团结在一起,这也间接酿成了后面的土木堡之变。
不仅如此,宣宗皇帝在处理外交事宜上态度极其消极,比如降低外国朝贡使团的接待规格、限制其朝贡频率、减少对西南等地土藩事务的干预等。
但是,这父子两人在位的十一年期间,可以说是明代历史上少有的吏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时代,史称“仁宣之治”。
由永乐皇帝时期的开拓政策转为全面收缩,甚至放弃大片国土,却成就了盛世并受到好评,这也是历史上很罕见的。
其根本原因在于,明朝国力已经相当疲惫了。
朱棣在位期间,连年征战导致国力消耗极大,开拓奴儿干都司、经营安南、五征漠北、下西洋、迁都北京,每一项都是要消耗巨大人力物力的,永乐末年,虽然称盛世,但明王朝国力已经到了极限。若再不做出改变,明朝有重蹈隋朝末年的危险。
前车之鉴,后事之师。
历史就在眼前,不得不慎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