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朱元璋的精明

执笔见春秋 / 著投票加入书签

无错小说网 www.wucuoxsw.com,最快更新大明皇长孙最新章节!

    “上策便是发展民生,国富民强呗。”

    朱英晒然一笑道。

    这句话,让朱元璋一下子就愣住了。

    他以为朱英会说出更有效的法子,毕竟下策都说了这么多见解了,然而轮到上策的时候,却是简单一句话就解决了。

    “所谓下策,便是剑走偏锋,上策,便是行堂皇大道。”

    “无论策略如何,追根究底,便是提高国力。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命,则天下太平矣。”朱英笑着说道。

    朱元璋闻言,也跟着笑了。

    这段话,朱元璋当然是看过的,便是宋史·岳飞传里的一段话。

    仔细想来,这治理天下,哪有什么捷径可言,治大国如烹小鲜,唯有缓缓图之。

    “即是如此,那大孙便说说,这治理天下,该如何着手呢。”朱元璋带着有些考校的意思问道。

    “既然是民生,自然是从民开始,如今大明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吃。”

    “吃饱肚子,不饿死,对于现在的百姓来说,才是最为关键的地方。”朱英回道。

    朱元璋点点头,这是一个大方向,不过大孙有这个觉悟,却是很好的。

    “仅仅如此嘛,有没有什么具体的策略跟咱说说。”朱元璋再次问道。

    听到这话,朱英却是有些犹豫了。

    毕竟他感觉今天已经说得够多了,治理地方这种事情,从他一个商人口中说出来,却是有些太过。

    朱元璋一直观察着朱英,一下子就看出了其中意味,笑道:“这里就咱爷孙俩,有什么可担心的,莫不是还怕咱害你不成。”

    “既然老爷子想听,那我便说说吧。”短暂的迟疑过后,朱英笑着说道。

    老爷子是陛下的秘书,相当于每天都是有机会和陛下会晤。

    一些方案说出来,让这大明过得更好一些。

    对朱英来说,其实也是很有利的。

    有些事情,以他个人的精力,需要太长的时间才能完成,还不如借大明的风。

    “就大明目前来说,增加粮食的亩产,是个中关键。”

    “兴修水利,开垦荒田,肥沃土地,这些是大明一直在做的事情。”

    “但是其中,却忽略了一个问题,那便是农业本身。”

    “自古文人读书,读的是圣贤书,却从未有人去研究过水稻,小麦,等农作物的本身。”

    “如何让土地更加的肥沃,让荒田变良田,是否有更加有效的耕种方式。”

    “便是如同唐初的曲辕犁一般,影响如此深远的农具,却是一些目不识丁的老农研究而出。可见历朝历代,对于农业本身的忽视。”

    朱英缓缓的说道。

    其实在他的手中,另有番薯,马铃薯,玉米等作物。

    但农业生产技术的提升,却是更为重要。

    玉米还好,番薯,马铃薯等薯类作物,在不断的培育过程中,减产十分明显。

    历史上的爱尔兰大饥荒,便是如此。

    便是后世,农业如此发达,也是小麦,大米为主。

    农业生产技术,才是一切的根本。

    听到这里,朱元璋问道:“大孙的意思,就是建立一个研究农业的衙门,让文人去研究农业。”

    “没错。”朱英点头道。

    朱元璋眉头深锁,这个事情,想要做到,非常难。

    十年寒窗苦读,为的是金榜题名,哪个读书人会去研究这等事情。

    “并非一定要有大学问,可专门找一些农户进行学习培养,只要能识字就好了。”

    “这等事情,并非一朝一夕便能有所成就,不过却是必须的积累。”

    朱英补充道。

    现在欧洲,已然是文艺复兴的萌芽。

    目前大明虽然是世界第一的帝国,但后期就被欧洲弯道超车了。

    工业革命,很重要。

    朱元璋听完后,微微颔首。在这个方面,其实朱元璋也算是个行家。

    毕竟他是正儿八经的贫农出身,对于农业可谓是非常熟悉。

    自整地,育苗,插秧,除草除虫,施肥,引水,收成等一系列的流程,朱元璋那都是亲身体会过的。

    但凡当初有一块地,一口饭吃,朱元璋都不会生出造反的心思。

    眼看已经到了正午时分,朱元璋知道自己该回宫了。

    还有太多的政务等着他去处理。

    包括大孙提出的新以工代赈的法子,他也召集六部尚书商讨一番。

    制定具体的细则,然后试点实行,看看成效。

    朱英也没说留着吃午饭之类的,现在的返点,一般是上午十点,下午两三点。

    第三餐也是到了黄昏落日的时候。

    然而,朱元璋起身走了几步,却突然回头问道:

    “你这娃儿,年岁也不小了,如今你父母皆不在,咱便帮你寻个好姑娘。”

    朱英闻言苦笑着说道:“这就不必劳烦老爷子了,我这人居无定所,便是看缘分吧。”

    “你这娃儿,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寻常人家十六就已成家,你都二十了,怎能拖着。”朱元璋顿时训斥道。

    朱英听到这话,却是无法反驳,犹豫了下,便说道:“那便劳烦老爷子了。”

    话虽如此,实则朱英根本没打算在京师找对象。

    对于成家,朱英并不排斥。

    其实他麾下的各个头目,很多都明里暗里催促过朱英成家。

    因为对于他们来说,只有朱英有了后代,他们的心思就更加稳定了。

    这在如今的时代,是一个很普遍的想法。

    这代表着势力会更加的稳定,因为人有祸兮旦福,真要是主公出了什么意外,还有继承人在。

    大家有效忠的对象,才不会出现太大的混乱。

    就像是朱元璋在太子朱标死后,便要马上确定储君人选,也是一个道理。

    朱元璋听到朱英的妥协,笑呵呵的,顺其自然的问道:“大孙你的生辰八字是多少呢,要是咱看到中意的,先帮你合下八字。”

    朱英闻言一愣。

    真要找老婆的话,他不知道是该报前世的生辰,还是报这个身份原本有的生辰八字。

    随即他就反应了过来,本来就没打算在京师成家,自然是要报养父亲子的。

    不过他一回忆,好像对于养父亲子的生辰八字,已然是有些模糊。

    出生的年月日当然知道,就是具体的时辰,一下子想不起来。

    微微停顿,朱英转过话题笑着说道:“老爷子若是寻到了好姑娘,可还是要我见上一面方可。”

    “我这人呐,还是比较注重眼缘。”

    作为后世人,自然不会喜欢现在大明的嫁娶方式,成婚前连自己老婆长啥样都不知道,掀盖头跟拆盲盒似的。

    “好说,好说。”

    朱元璋笑着回道,只是转头的那一瞬间,他的眼中闪过一丝精光。

    要知道对于古代来说,生辰八字就跟后世的身份证一样。

    而且古人认为,生辰八字代表一生的命数,极为重视。

    便是目不识丁的乡间老农都能准确的说出自己生辰八字来。

    然而大孙,很明显的避开这个话题。

    此刻朱元璋可以确定。

    大孙他,

    并不知道自己的生辰八字。

    一个人,怎么才会忘记自己的生辰八字呢。

    只有一种可能,他失忆了。

    如此一来,所有的一切都能对上了。

    离开茶楼后,朱元璋朝着皇宫过去,同时吩咐道:

    “蒋瓛,立即召六部尚书到华盖殿来,咱有要事和他们商议。”

    “臣遵旨。”

    ----

    ps:求推荐票,月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