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9章

司徒浪子 / 著投票加入书签

无错小说网 www.wucuoxsw.com,最快更新医生笔记最新章节!

    回到新的住家处,我忽然觉得自己现在的这个家是那么的陌生,而这种陌生的感觉却让我感受到了一种更加厉害的孤独。

    孩子看见我回来了,即刻就欢笑着朝我跑来。他站在我面前,歪着头,用他大大的眼睛在看着我,“爸爸,今天好像不是星期天吧?你怎么回来了?”

    他的样子可爱极了,但是今天我却没有想要去抱他的心情,不过我还是微微地笑着回答了他,“今天爸爸到这里来开会,所以就顺便回家了。”

    孩子伸出他的小手来拉住我,“爸爸,今天奶奶又给我买了新玩具,你去看看吧。很好玩的。”

    此刻,我实在是没有心情去和孩子玩耍。我对孩子说道:“爸爸今天太累了,明天吧。”

    孩子顿时露出很失望的眼神,“明天,明天我从幼儿园回来的时候你又不见了。”

    这时候母亲说话了,“你就陪陪孩子嘛。平日里难得见到你回来一次,很多人都说,父爱对孩子的影响很大的。”

    我苦笑着说道:“妈,今天我身体不大舒服,想早些休息了。”

    母亲这才来注意地看着我,“啊?你的脸色好像是不大对劲。那你去医院看看吧。”

    我摇头道:“没事。我去好好睡一觉就没事了。”

    母亲担忧地看着我,我朝她笑了笑后去到自己的房间。

    我真的应该好好陪陪孩子的,可是却克制不住自己内心里面的那一片悲凉。

    其实我知道母亲的话是对的,父爱对孩子的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今我的孩子已经缺乏了母爱,但是作为孩子父亲的我却不能给与孩子足够的父爱。对此我心里当然是非常惭愧的。

    美国心理学家通过调查发现,那些没有得到足够父爱的孩子情感障碍十分突出,出现焦虑、孤独、任性、多动、依赖、自尊心低下、自制力弱、攻击性强等行为缺陷的现象较为普遍,甚至与成年后的不良生活习惯都有一定关系。

    心理学家据此提出了“缺乏父爱综合症”这一概念。患有“缺乏父爱综合症”的孩子成年后出现神经质、精神病或人格障碍等心理疾病的比率以及犯罪自杀率均比其他宝贝偏高,并且有可能影响他们成年后正确地处理两性关系,导致不幸的婚姻生活。

    渴望父爱,这是男孩最深沉和迫切的心理需求。他渴望一位强健而富于幽默感、粗犷而温和、自信而关爱、智慧而谦逊的男人在他身边,向他注入真正的“男人气”。男孩需要与父亲呆在一起,帮助他建立起对周围世界的安全感与自信心,从父亲那里学会做一个男人。女孩则需要通过父亲了解男人并学会与男人相处的技巧。不良的家庭因素对孩子心理产生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尤其是父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至关重要。常被父亲拒绝、否定的孩子,容易焦虑。

    心理学家甚至指出男孩的“父爱饥渴症”,即男孩到达青春期时,往往疏远甚至厌恶父亲,这种疏远和厌恶掺杂着得不到父爱的失望与凄苦。他盲目地去尝试种种可能补救的办法,包括抽烟、喝酒、甚至性放纵或吸毒。渴望父爱,这是男孩最深沉的心理需求。男孩与父亲在一起,培养对周围世界的安全感和对个人前途的自信心。心理学家认为,父爱是帮助男孩走向健康之路的起点。

    此外,心理学家和教育家还指出,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因性别角色、社会分工、家庭分工的不同,应各自运用不同的教育方式担负起不同的教育任务。

    一般来说,母亲偏重于生活和情感,父亲偏重于精神和心理;母亲强调稳定,父亲强调创新发展;父亲传递给儿子的是坚强、勇敢、承受力强等阳刚之气,母亲传递着细腻、呵护、富有同情心等阴柔的一面。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作用,才造就了孩子健全的心理素质。相反,如果过分地强化或弱化某一方面,都将影响孩子的心理成熟和性格完善。

    例如,在父爱不足和母性亲情过强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容易养成胆小,意志脆弱、缺乏创新精神、过于依赖别人的性格。尤其对女孩而言,过于关爱的“保姆式”父爱,更会导致孩子情感和性心理发展方面的障碍。

    又如,当孩子提出问题希望父母解答时,父亲很少有耐心面面俱到地讲完,总让孩子自己去看去想,仍给孩子留下困惑和疑虑;而母亲却会把答案和盘托出,说出结论。从表面上看,父亲的方法有点“粗”,但促使孩子多思索,是一种很好的意志锻炼。由此可见,强化父爱在培养孩子的健全心理,使男孩真正成为男子汉方面的作用有何等重要。这一作用正是母爱不能替代的。

    父亲在教育孩子时切忌简单粗暴。许多父亲在与孩子相处时并不够耐心,尤其是看到孩子身上的缺点,例如:学习成绩差、写作业磨蹭等问题,心里就起急,忍不住就要打骂孩子。所以,许多孩子都反映:怕爸爸。孩子在这样的高压管制下,不仅缺点没有改掉,反而变得没有自信心,性格退缩,或者脾气逆反暴躁,不好管了。所以,父亲要学会和孩子交朋友,这样才有利于教育孩子。

    父亲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角色。在一些单亲家庭中,母亲一个人带着孩子,她们认为再婚会给孩子带来压力,就为了孩子而不再选择婚姻,或是害怕结婚。

    其实这是错误的想法。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如果缺乏父亲的影响作用,男孩容易变得女性化,女孩容易依恋年长男性,或惧怕、不信任男性。还有的离婚母亲会不自主地把对丈夫的埋怨、仇恨灌输给孩子,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投下了抹不去的阴影,在他们长大后就会影响他们的人际关系、择偶观念和婚姻生活。

    从多起心理咨询的案例中发现,父爱缺失的男孩子,往往不知道作为男人,应该有什么样的使命。由于缺乏男性榜样,他在性别认同,不知道怎样对待异性。由于缺少成年男性的道德指引和行为规范,他缺乏自律,情感和性格也很不稳定,有的胆小怕事、优柔寡断,有的脾气暴烈、做事冲动,有的则抑郁寡欢、自暴自弃。

    此外,父爱缺失的女孩子,由于在幼年时没有得到成年男性的接纳和认可,容易怀疑自己作为女性的存在及其价值。由于缺乏男性偶像,她不知道男人应该是什么样的,应该怎样对待女性才是平等的关系,有的会穷尽一生、付出很大的代价,去讨取男人的欢心。

    对于她来说,爱是痛苦的。她会不由自主地爱上比她大很多或者对她漠不关心甚至虐待她抛弃她的男性,因为她没有从父亲那里得到正常的男性的爱、呵护与尊重。她们的内心会产生严重的不安全感,对两性间的亲密关系也会更加渴望,以至难以把握男女之间的尺度,出现情感冷淡或狂热。

    对这一问题,最有发言权的当属哈佛大学的罗斯派克博士。他在这一领域曾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派克认为,父亲对女儿个性和性心理的影响有时甚至超过母亲。

    父亲对儿子,往往会提供较多的独立机会,而对待女儿,却容易走向两个极端———疏离或鼓励她们的依赖性。疏离的结果使她们更容易产生慕男情结,变成感情随便的“花痴”;而纵容女儿的依赖性,则容易使她们变成没有主见的“牛皮糖”。

    罗斯派克博士还认为,女孩子社会化的过程往往是父亲影响的结果,如果一个女孩子缺乏父爱,那么她的社会化水平就会比较低、性观念也比较混乱,发生不当性行为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孩子从小缺少父母的关爱,小时往往会出现焦虑、抑郁的情绪,到了青春期,他们会猛然意识到被父母“抛弃”,会以评判的心情来审视父母,并把对父母的愤怒投射到社会和他人身上,从而出现操行障碍、与人交流障碍等。

    而母爱是帮助婴幼儿完成人格发展的最为关键的情感,是任何爱都无法取代的。因为儿童是通过感官去领会世界的,如果他得到了母亲的关怀和爱抚,生理需要就得到了满足,就会感到安全,从而对周围的人产生信任感;否则会对世界产生恐惧,对人不信任,而敏感多疑。

    研究人员发现,母亲的爱抚能刺激婴儿大脑产生一种“在受到压力时安慰身体的基因”,因此,经常受到母亲爱抚的婴儿长大后,分泌的紧张激素较低;反之,分泌的紧张激素较高,而研究发现,人紧张时,思维通道狭窄!

    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在他着名的“人格发展八阶段论”中就谈到,儿童在出生至十八个月时就要通过感官去领会世界,从母亲的形象中去信任世界。如果他得到了母亲的关怀和爱抚,生理需要就得到了满足,就会感到安全,从而对周围的人也就有了信任感。但是如果母亲的关爱不够,甚至没有,孩子就会对人、对世界产生恐惧,充满不信任,可见母爱对孩子的影响至关重要。

    这类型的学生女孩子居多。她们童年失母,父亲的心态、性格也是沉默不语型的,孩子无法得到细致的关爱。情感易陷入忧郁、沮丧、悲观和苦闷状态。

    初中阶段的她们正是身体发生变化的关键时期,比如她们第一次来了月经,没有母亲的关心,又不敢和同学交流,她们常常会感到害怕;学习上更无法集中注意力,于是成绩渐渐下滑,可内心深处她们又渴望进步,却自感力不从心。这在无形中会增强她们的自卑感,削弱她们的自信心。她们不愿意同学老师问家事,不愿意学校开家长会,但内心却无比渴望亲情、温情。

    母爱对于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作用无可替代。其实,稍有一些阅历的人多少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幼年时期曾得到充分母爱的人成年以后,人格往往比较健全;相反,其人格则或多或少地会有缺陷,如固执任性、自私内向、悲观失望、敌视他人、心胸狭隘、易于嫉妒、脾气暴躁等等。这些怪异的人格特征更造成了他们人际关系紧张,以至有的人虽然在事业上取得了骄人的成就,生活上也很富足,却总是郁郁寡欢。

    孩子缺失母爱还严重地影响了母子之间的感情。大量的心理咨询案例表明,童年缺失母爱的人,对母亲的感情深厚程度,远不如受到过完整母爱的子女;而这又给母子双方都带来了难以愈合的心灵创伤,甚至抱憾终生。